“能否平稳有序地做好人员转隶和全面融合,关系着监察体制改革的成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铜仁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按图施工,毫不含糊地落实各项改革工作。在人员转隶这个关键环节,更是以“绣花”功夫,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思想共识,确保转隶人员“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实现平稳转隶、深度融合。
走访谈心,春风化雨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对转隶过来的同志我们要多关心,做到思想、理念、工作、感情各方面深度融合。”1月3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蒋兴勇在沿河县纪委对转隶人员走访时反复嘱咐。
为做细做实人员转隶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了解进展情况;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精准按图施工,摸清“四个底数”,逐一审核109人的档案。制定谈心谈话和家庭走访工作方案,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共谈话走访300余人次。
“说实话,我十分舍不得换下这一身检服,舍不得摘下检察官徽章,也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新环境,无法胜任新岗位。”市检察院反渎职局局长滕建益说道,“但是市纪委和市检察院领导与我细心谈话后,我转变了念头,监察体制改革也就是人转心不转,到了监察委,一样是为了反腐事业做贡献。”
目前,在市县两级纪委的细心推进下,铜仁市转隶工作开局良好,成效初显,全市10个县(区)99名转隶干部融入了新环境,踏上了新征程。
关心入微,凝聚合力
在开展转隶工作的过程中,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提出要求,要加强组织关怀,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提前谋划,编制方案,配齐配好转隶人员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同时还深入了解转隶人员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着力帮助解决,让转隶人员感受到“新家庭”的温暖。
在市纪委的统筹安排下,松桃苗族自治县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着力打造舒适、舒畅、舒心的“软硬”环境,为转隶同志全面融合“筑巢垒窝”。在转隶同志到来之前,便已腾出办公室,打造“拎包入住、无缝办公”的工作环境。
“感觉整个转隶过程就像搬家,你看我的铺盖卷、洗漱用具都搬过来了。”指着沙发上的一床洗得发白的行军被,到岗履新两天的县检察院原反渎局综合科科长张明进乐呵呵地说。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在这新家庭中,我们既是同事,又是‘兄弟姐妹’。要迅速转换角色,牢固树立纪严于法的意识。” 为了让转隶干部更快融入到新环境中,在转隶大会结束后,该县纪委主要领导又与转隶同志交谈,让转隶干部在永葆政治本色,恪守为民宗旨的同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使原有工作轨迹延伸整合。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蒋兴勇到铜仁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亲切看望每一位转隶干部。1月5日,市纪委4个党支部集中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14名转录干部与市纪委机关73名党员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
互帮互助,全面融合
“工作还适应吗?”“不要有太大压力,有个适应过程。……”连日来,在碧江区有转隶干部的办公室,这些话语会经常听到。
为发挥每名转隶干部优势特长,让他们迅速地融合到碧江区纪委监委大家庭,快速适应环境,该区采取交叉配备、人员混编的方式,将转隶干部分配到区纪委相关科室或作为过渡期间科室负责人;除安排相关的业务培训外,还坚持定期、不定期与转隶干部谈心谈话,关注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动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以前在检察院我们说的是法言法语,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就要学会纪言纪语。”碧江区转隶人员刘乔发说道,在他的办公桌上,两本笔记本摊开着,一本是曾经在检察院工作时的案件审理记录;另一本则记录着转隶后上班以来学到的新知识。在检察院办案一线工作了三十年、公诉部门工作了十余年,曾经的老检察官面对工作环境的改变,学习从未停止。
如今,全市转隶干部都已经投入新岗位履新职,面对新的工作,他们积极调整心态,花时间去学习、去适应、去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转隶干部的办公室里,同样充满了同事之间交流心得的声音。
“我在党纪知识方面还要提升,以后的工作中向您多学习!”初到案件审理室的新岗位,面对错综复杂的党政纪案件,李晓琴充满热情,真诚地向该室负责人张朝河请教。(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网站)